| 
  •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,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.

  •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-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&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& messages. Very soon,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. Check it out today!

View
 

生命力採訪Q&A

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Bworks 17 years, 2 months ago

《生命力》採訪Q & A

⊙作者:《生命力》第一代記者吳炯福起草,歷代記者增修。


Q:新聞線索從哪裡來?

一、網路上的資訊:BBS、internet裡都有一些值得採訪的線索。另外,有許多基金會都設有網站,可利用關鍵字進行搜尋。

二、相關書面資料:雜誌、期刊、書籍等。

三、剪報:平常多看報,可獲得不少訊息。根據新聞題材進行深度報導,或從不同角度切入,如:報上常刊載尋獲失蹤兒,但失蹤兒尋獲之後,與親人間適應的問題,卻常被忽略。

四、正式採訪過程中旁敲得知:採訪時多看多問,往往能得到新聞線索。

五、聊天中得知:即使你已經說了好幾次生命力的宗旨、需要哪一類型的報導,很多採訪對象還是無動於衷,因為你想要得知的消息也許在他們眼裡只是習以為常的現象,聊天是取得訊息的一種管道。

六、與自己路線上的機構接觸:到機構中坐坐、閒聊通常可以認識不少人、得到不少線索,但記者本身一定要有所準備,否則呆坐一旁,場面會很尷尬。另外,大專組的記者可到大專學校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要相關資料,如社團簡介、社長或幹部資料名單。或者利用學期初,各社團在校內擺攤位招生時,領取行事曆、宣傳單等,有機會的話,可以和社團學生做第一次的見面交流。但是不要到擺攤日期的最後幾天才去,合適的社團很有可能已經收工。

七、用不同角度切入:記者隨時留意身邊的新聞,嘗試有沒有用不同角度切入的價值,這樣新聞就可以生出新聞。

 

Q:採訪前的準備?

一、先了解基本資料:盡可能了解欲採訪之機構、人物或事件的背景及資料,一方面避免讓採訪者覺得記者不用心、毫無準備;一方面可根據資料尋找新聞線索。

二、蒐集相關領域資料:網路上有許多好用的資源,可在網上找相關資料,幫助了解問題。另外,國家圖書館也有很多的書籍和期刊論文,可利用關鍵字檢索。

三、找尋主新聞:從線索中找出最值得報導的點做為主新聞,這個點必須符合生命力的宗旨:「為弱勢者發聲,為奉獻者立傳」,如此在寫稿時,才不致走錯方向,發生退稿的慘劇。如果採訪前還是毫無頭緒,訂不出主新聞,可在訪談時找線索。

四、擬問題:擬問題以主新聞為主軸,問題儘量詳細、周延。但問題不要侷限於欲報導的點,最好加入其他相關問題,如此一來,發現主新聞沒有價值時,還可從其他方向著手。擬出周延的問題清單(把能想到的問題都放上去),對採訪相當有幫助。

五、預設可能發生的情況:被拒絕採訪、更改約定時,怎麼辦?

六、平常多注意相關的新聞

 

Q:電話約訪應注意什麼?

1.採訪之前最好先跟採訪對象約時間,找對方方便的時間去,貿然前往易打擾對方作息,不僅造成對方不便,記者可能也會白跑一趟。

2.如果不知道要找誰,最好對總機說明需要,請他轉接到適合的單位。

3.約訪時,就要想好大概要問的問題,面對受訪者的詢問才不致支支吾吾(他們最常問:你想要知道哪方面的訊息?),讓人家覺得沒準備。事先告知受訪者欲訪問的主題,可讓他們準備,正式採訪時可節省雙方的時間。

4.第一次訪問最好面訪,不要只用電訪,這樣比較有誠意。「見面三分情」,還沒見到面,就要拜託人家給新聞,會讓人印象不好,對你也會有所保留。更別想在有新聞時對方會傳真給你或主動通知你。

5.與受訪對象約訪時,應以辦公室等公共場所為宜,切勿冒險前往他人家中採訪,若有需要,一定要結伴同行。

 

Q:第一次去採訪的小秘訣

一、厚臉皮:第一次到自己路線上的機構拜訪(如:老弱婦孺→兒童福利協會),一定會很緊張,但千萬不要放棄,就算覺得自己問的問題很菜,也要厚著臉皮問下去。

二、事前的準備:記者一定要做好十足的準備,對所拜訪的機構要有起碼的了解。

三、清楚地說明來意:必須明確地告訴對方:「我想要什麼」,不可丟出生命力的宗旨讓對方自行揣測你想要的東西;一開始可以先介紹生命力、自己跑的路線,及想要的新聞類型,讓他們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。由於和消息來源還不熟識,可以多聊聊,增加彼此的暸解,不一定一開始就要要新聞。「拜碼頭」的動作最好在集訓週就開始進行,到正式採訪時才不會手忙腳亂,什麼線索都沒有。

 

「一回生,二回熟」下次再去拜訪這個機構的時候,就不會像第一次這麼困難了。

 

Q:初次見面要採訪些什麼?

視不同的單位而定,手邊有的相關資料必須先熟悉,免得莽莽撞撞,不知道要幹嘛。可以事先擬定可能情況的問題,甚至多下點功夫在相關領域的知識,到了現場後,一面採訪,一面觀察,如果當時看到一些認為可以著手進行的新聞點,就放手追問吧。

 

Q:電訪即拿到新聞,那還需要面訪嗎?

就算在電話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,至少該和採訪對象見過一次面,而且只有透過電話採訪是很危險的,對方表情是否不耐煩,真的專心接受你的採訪嗎?有太多的不確定性,不如面談時可觀察肢體語言的表達。如果因截稿迫切,不得已只能電訪。那麼試著和多一點採訪對象聯絡,至少保證寫稿方向不致於偏差。

 

Q:如何和採訪對象熟識?

一、關係法:盡量扯關係,朋友的朋友也無妨。當你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後,會發現世界真的很小,小的讓你不能做壞事。

二、參與法:直接參與採訪單位的服務活動,比較不會有隔閡的感覺,較易得到對方認同,不僅可擴展人脈,也可從中獲得新聞線索。

三、密集接觸法:把握可能和採訪對象接觸的機會,有空多拜訪受訪對象,與他們聊聊,甚至出遊、烤肉,時時提醒自己利用這個機會去熟識別人,當然安全問題不容忽視,如果與受訪對象出遊,最好是一大群人,或有伴陪同,地點在公共場所會比較理想,不要為了營造人脈,而使自己陷入危險。

四、好幫手法:記者可在活動中扮演照相者的角色,一來避免尷尬,二來取得社團朋友的好感。

五、真誠法:不管用上述的方法,還是哪一種技巧,記住:從真誠出發,以交朋友的心態相待,莫以「記者」的身份自恃自傲(而且一般人對記者的印象也不大好)。

 

Q:訪談技巧及注意事項?

一、採訪時已經在打腹稿了,哪些基本資料要齊全、哪些問題要詢問的儘量在現場完成工作,不要留問題到家中,「補採訪」有時會讓人反感。

二、在現場時時提醒自己要切入哪些主題,沒有權利要採訪對象主動告訴你什麼,而是看你問什麼、怎麼問。

三、雖然有自己整理出的問題清單,但不用照問題的次序進行訪問,應視採訪時對話的情況,順著受訪著的思路走下去。

四、採訪有主題(即主新聞),稿子會比較好寫。若沒有主題,可在與受訪者的閒聊中,找出合適的內容。

Comments (0)

You don'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