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 
  •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,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.

  •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-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&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& messages. Very soon,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. Check it out today!

View
 

生命力總體規劃

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Bworks 18 years ago

《生命力》總體規劃

⊙作者:《生命力》指導老師陳順孝

 


 

壹、創辦歷程

一九九五和九六年,筆者接受「醫療奉獻獎」主辦單位委託,帶領輔大新聞傳播系學生,深入離島和偏遠地區,訪查奉獻獎候選人事蹟。在訪查過程中,學生實地體驗離島和偏遠地區的弱勢處境,也親身感受每位奉獻者的無私風範,深受感動,不斷與筆者討論如何以新聞專業來為弱勢者發聲、為奉獻者立傳。

 

大約同時,網路興起。筆者於是思考結合新聞專業、網路科技和人文關懷,創辦一個公益新聞網站,做為輔大新傳系實習媒體,引導學生兼顧服務與學習。一九九七年四月,新傳系系務會議授權筆者籌備,同年十月,《生命力》公益新聞網正式創刊,與一九八五年創刊的《新莊報導》並列為實習媒體。從此以後,新傳系大三學生分兩組,每組各在《生命力》和《新莊報導》實習一學期。

 

二○○四年十二月,《生命力》改名為公共新聞網,引進公共新聞學(public journalism)理論、啟用部落格(Blog)作業系統,從週報改為日報,從單一網站轉為五個部落格聯盟,不斷強化服務與學習的速度、深度、廣度。

 

Top

 

貳、創刊目標

《生命力》作為一個強調「服務—學習」的實習媒體,希望達到四個目標:

 

一、為弱勢者發聲、為奉獻者立傳:大眾媒體作為社會公器,理應關懷弱勢者、表彰奉獻者,實際上卻很少報導這類資訊,我們希望以《生命力》彌補這個缺憾。我們不但要在《生命力》網站上報導弱勢者和奉獻者訊息,也願意將這些訊息免費授權給各大媒體轉載、追蹤報導,雙管齊下,共同提升公益新聞能見度。

 

二、培養心懷悲憫、術德兼修的新聞工作者:我們認為,新聞是一種全人教育。新聞教育不僅要教學生編採理論和技藝,更要引導學生省思社會責任、實踐社會服務。我們相信,讓學生深入社會底層,親身見證弱勢者的苦難、奉獻者的情操,可以營造一個全人教育情境,激發他們術德兼修。

 

三、開發愛與希望的報導體:我們認為媒體不僅要揭露黑暗面,也應該報導光明面。我們希望在《生命力》實驗一種新而光明的報導方式,一方面走出煽色腥新聞的窠臼,深入人間角落發掘展現人性尊嚴、傳播愛與希望的故事;另一方面打破傳統報紙寫作成規,以寫實地、多樣地筆法,報導新聞、啟迪人心。

 

四、發展網路時代的人文媒體:我們認為網路不僅是企業賺錢的新工具,更是非營利傳播的新通路。《生命力》希望擔任人文媒體進軍網路的前鋒,在傳播科技、資訊呈現形態、媒介運作方式上,勇敢實驗、大膽創新,在沒有答案、沒有典範的情境下探索未來,希望經由不斷的嘗試錯誤、探尋新路,走出人文媒體營運的新模式,幫助更多非營利組織上網發聲。

 

Top

 

參、組織分工

《生命力》為了達成上述目標,由筆者每學期帶領三十多名學生組成編採團隊,每週報導弱勢者與奉獻者的故事、改革者與創新者的新聞,藉由新聞報導傳遞知識、發掘問題、探索對策、促成行動。

 

編採團隊分為四個層級:一、指導老師:期中考前總攬社務、期中考後退居顧問;二、核心幹部:社長期中考前協助老師處理社務、期中考後總攬社務,總編輯主導新聞企劃、採訪調度、流程監控,網路總監負責網站建構與維護,總經理負責財務、總務、公關、資料、知識管理系統維護;三、主編:帶領旗下記者企畫和採寫新聞,並負責改稿、編輯事宜;四、記者:負責採訪、寫作和攝影。

 

編採團隊在五個組、二十五條路線上編採新聞,每一組負責一個部落格,五個部落格分進合擊、共同組成《生命力》公共新聞網:一、社會福利組:採訪老少權益、婦女權益、殘障福利、病友關懷、移民人權新聞;二、服務學習組:報導服務學習、助人專業、中學志工、社區大學消息;三、社會運動組:掌握工農運動、學運教改、生態保育、弱勢族群、社會邊緣動態;四、媒體改造組:探討傳播政策、公益新聞、公益節目、紀錄觀點、另類媒體議題;五、文化創意組:發掘社區產業、表演藝術、文化空間、傳統藝術、文化中樞資訊。

 

Top

 

肆、服務對象

《生命力》以弱勢族群為服務對象,希望藉由報導弱勢者的處境、奉獻者的事蹟,引導社會大眾關懷弱勢、獻身公益。在實踐上,我們鎖定弱勢族群、助人族群、媒體記者作為核心讀者,知識青年做為邊緣讀者。

 

一、弱勢族群:包括所有能夠上網的身心障礙者、偏遠和離島地區居民等等的弱勢者。我們希望為其提供大眾媒體忽略的資訊服務,為此,我們的網站設計遵行無障礙網頁設計規範,方便視障者使用盲用電腦瀏覽,我們並將網頁特效降到最低,讓電腦等級較低的人也能輕鬆瀏覽《生命力》。

 

二、助人族群:包括社會福利官員、公益團體成員、義工族、大專服務性社團成員、大專醫學和社會工作相關科系師生、各大企業所屬公益基金會人員,以及社區營造和社會運動人士。我們希望幫助他們交流公益訊息、交換服務經驗,從而提升服務的質與量。

 

三、媒體記者:包括報紙、雜誌、廣播、電視、網路記者,廣告公關人員、紀錄片工作者以及大學新聞傳播科系師生。我們將《生命力》的所有新聞免費授權他們轉載和跟進報導,希望藉此幫助他們發掘更多地公益新聞線索,製作出更好的社會關懷新聞。

 

四、知識青年:主要是指一般大專院校和高中師生,我們希望《生命力》的報導能夠激發他們服務社會的動機,進而鼓舞他們採取服務社會的行動。

 

Top

 

伍、服務內容

《生命力》自一九九七年創刊至今,密集更新網站,全年無休。我們不僅報導新聞,也分享資訊,同時還提供編採支援、仲介公益資源。

 

一、新聞報導:《生命力》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媒體,每週報導弱勢者和奉獻者的訊息,服務所有關心公益的讀者。

二、資訊共享:《生命力》將歷年累計的三千六百多篇新聞,匯集成一個公益新聞資料庫,開放給社會各界免費檢索,同時免費授權各媒體轉載、引用、跟進報導或轉拍成紀實影片。

三、編採支援:接受非營利組織委託,代發新聞稿;同時提供新聞編採知識和網站技術支援,協助非營利組織培養編採人才、創辦報刊和網站。

四、公益仲介:每天處理讀者投書,協助弱勢者尋找支援機構、協助慈善人士尋找捐助對象。

 

Top

 

陸、運作方式

《生命力》強調「從做中學」,在新聞企畫、採訪、寫作、改稿、編輯、獎懲等階段,都要求充分討論、集體決策、共同反省與成長。

 

《生命力》每週的新聞作業流程大致分為八個階段:一、發掘線索(週日22:00前):記者找尋新聞線索並與主編討論;二、採訪會議(週一12:30-13:30):主編、總編輯、社長、老師討論每則新聞採寫角度;三、記者採寫新聞(週三22:00截稿);四、改稿會議(週四12:10-13:10):主編、總編輯、社長、老師逐一討論每篇稿子修改要點;五、改稿說明與檢討會議(週四13:10-13:35):主編向記者說明改稿會議決議,老師總評當週新聞表現;六、記者改稿(週四18:00截止);七、編輯會議(週四18:10-19:30):主編、總編輯、社長、老師核閱並確認改稿成果、新聞分類、重點新聞;八、新聞更新(週四20:30):上網更新新聞並發送電子報給訂戶。

 

在每個階段,我們不斷用三個標準來檢視每一條線索、每一篇稿件的價值和重點。這三個標準是:一、實用性:能否幫助社會瞭解和解決弱勢者問題,幫助奉獻者推動工作;二、重要性:是否影響相當多弱勢者或奉獻者權益,或能否影響相當多社會大眾的公益思想和行動;三、啟發性:能否彰顯人性尊嚴或人道關懷,能否引導人們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。我們努力將實用性、重要性、啟發性落實在每篇新聞的字裡行間,讓編採技藝與社會關懷合而為一。

 

Top

 

柒、知識管理

《生命力》透過知識管理系統來深化學習、反省成長。知識管理,著重對組織內部的經驗、知識,進行有效地記錄、儲存、分享與更新。《生命力》管理的知識,包括學生與同學、學長、老師、讀者、採訪對象交流的知識與經驗,以及由此產生的編採技巧、採訪人脈、新聞線索、社會福利知識等等。我們將這些知識化為文字,分類建檔、萃取加值,並且放在網路上讓大家隨時查閱、互動討論,進而代代相傳、不斷更新。而實習週記和網路論壇,是《生命力》知識管理的兩大重點。

 

一、實習週記:《生命力》所有學生都必須撰寫實習週記。週記內容包括實習過程每一環節的作法、疑問、心得與建議(詳見附錄一:《生命力》實習週記舉例)。以記者為例,從尋找線索、採訪規劃、訪問過程、寫作規劃、初稿、修訂稿,到自我檢討、心得感想都必須留下記錄。所有實習週記每半學期彙整一次,放進知識管理網站,開放給所有學生自由閱覽、觀摩。每學期新舊學生交接時,新手閱讀前幾代學長姊的實習週記,就能粗略瞭解《生命力》的編採精神、運作規範,並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更新、更成熟、更富人文意涵的報導方式。

 

二、網路論壇:《生命力》先後在BBS版、eGroups、PHPBB開闢編採團隊論壇,鼓勵學生進行線上對話(詳見附錄二:《生命力》網路對話舉例)。常見的對話包括四種,一是討論實習疑難,如採訪應否錄音、在發掘隱情與尊重隱私間如何平衡等;二是對組織運作提出批評與建議,共同討論解決方案;三是老師或幹部針對重大決策,如應否接受商業媒體的結盟邀約等,徵詢學生意見;四是修完課的學長與社會人士上線,針對《生命力》應興應革事項提出建議。這些對話,提供了參與者相互溝通、相互學習的機會。更重要的事,對話不僅出現在老師與學生、同學與同學之間,也出現在學長姊與學弟妹、報導者與閱讀者之間,提供修課學生傳承前代經驗、與社會對話、汲取多元知識的機會。

 

Top

 

捌、績效評估

《生命力》的績效評估主要有兩個重點,一是網站的傳播效果,二是學生的學習成果。

 

在傳播效果方面,《生命力》累計的新聞數量超過三千六百篇,而且廣受社會矚目。創刊以來,先後發掘植物人邱佳信甦醒、盲人登山隊挑戰玉山等獨家新聞,吸引國內各大媒體跟進報導;華視曾經選輯《生命力》精華報導,製播成「關愛」節目,連續播出三個月;翰林版小學「道德」教科書,更選錄《生命力》文章作為補充教材。此外,政治大學、陽明大學、交通大學、中正大學、資策會、天主教台灣主教團、真耶穌教會、台灣亞洲基金會、林茂生基金會、慈林基金會、喜馬拉雅基金會、社工專協等非營利組織先後邀請筆者演講,讓《生命力》的營運模式和它的新聞報導一樣廣為流傳。

 

在學習成果方面,最具體的莫過於成績評量。《生命力》的評分方式採逐期累計制,記者成績依據每一期稿件的質量評分、逐期累加,幹部成績則由跑新聞得分、同學互評和老師評量綜合而成。創刊八年來,每學期都有兩成至五成的學生累計成績超過一百分,最高成績達到一百五十幾分。這不但顯示學生的工作表現優異,更重要的是,《生命力》激發了學生的熱情,讓他們在分數破百之後,仍然願意為了自我實現、服務社會而發稿。這種熱情甚至延伸到畢業之後,許多學生進入大眾媒體後,仍會找機會報導社會關懷新聞,還有一些學生直接成為公益團體的志工或專職人員。

 

此外,許多學生在《生命力》實習期間,或實習後念大四、研究所期間,紛紛將實習時發掘的問題、看到的現象,化為研究題材,寫成學期報告或學術論文。例如:《生命力》第二代學生陳韻如和第四代學生陳建文,就以《生命力》為例,研究「電子報介面呈現方式對閱讀成效與使用態度之影響」,贏得中華傳播學會二○○一年「傑出傳播論文獎」。這些研究報告的發現,又回饋實務,幫助《生命力》和學生向上提升,然後又激發出更好的研究,形成理論與實務的良性循環。

 

Top

 

玖、發展方向

總體來說,《生命力》大致達成了「為弱勢者發聲、為奉獻者立傳」、「培養心懷悲憫、術德兼修的新聞工作者」、「開發愛與希望的報導體」、「發展網路時代的人文媒體」四大目標,但我們仍有若干侷限和問題,需要克服和改進,其中以社會福利知識和網路科技智能最為重要。

 

社會福利專業知識方面,《生命力》在報導過程中經常接觸身心障礙者、或罪案受害人,要不要直接採訪他們、如何避免在採訪時傷害他們、如何避免在寫作時暴露他們的身份、如何避免在報導過程中傳播似是而非的觀念,一直是《生命力》師生的難題,要解決這樣的難題,需要專業知識。為此,筆者指定學生在寒暑假研讀相關書籍,還曾邀請社工專家、社會關懷線資深記者與學生座談,雖然解答了部份疑惑,但還未能徹底解決問題。未來希望持續加強與社工系所師生和社會關懷線記者交流,讓《生命力》學生不僅具有關懷弱勢的熱情、也能具有關懷弱勢的專業,進一步提升公益新聞的報導品質。

 

在網路科技智能方面,《生命力》做為網路媒體,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援。可是輔大新傳系至今欠缺相關的專任師資和助教,許多教學實驗因而難以進行。我們曾邀請輔大資管系學生幫《生命力》發展作業系統,但僅屬個案合作,無法得到長期地、經常性地技術支援。二○○四年起,我們開始與自由軟體運動者接觸,逐步引進新興的部落格(blog)作業系統,希望藉此結合新聞專業、公益報導、自由軟體,發展出可大可久的非營利網站發展模式。

 

Top

Comments (0)

You don'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