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 
  •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,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.

  •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-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&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& messages. Very soon,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. Check it out today!

View
 

紐約時報和丹吉摩的推介

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Bworks 18 years, 3 months ago

紐約時報和丹吉摩的推介

⊙作者:Howard W. French , Dan Gillmor ⊙譯者:楊証凱

 

 

Online Newspaper Shakes Up Korean Politics

New York Times, Howard W. French March 6, 2003

 

南韓在這幾年來,大家會爭論是什麼讓這個國家從保守走向自由,從老人政治走向青年文化,從忠實地親美的立場,突然轉為矛盾的立場。南韓大選盧武鉉的獲勝正能顯現這些轉變,盧武鉉是一位崇尚改革的律師,56歲當上總統,在南韓政治標準中算是年輕的。但是,對許多觀察家來說,促成改變的最重要因素是網路。

 

 

南韓是全世界鋪設電纜最多的國家,近70%的家戶有裝設纜線。在去年大選時,有更多的人透過網路新聞獲取資訊和政治分析,而不是從保守的報紙新聞。

 

顯然地,最有影響力的是三年前開始活躍的OhmyNews網站。大選時間,它提供免費的線上新聞服務,每天有超過2千萬的page view。雖然選後稍稍降溫,這些日子每天平均仍有1千4百萬的瀏覽人次,南韓總人口數也大約只有4千萬人口。

 

這個線上新聞最初只有4名員工, 由現年38歲的吳連鎬創辦,他長期為地下進步主義的月刊工作。雖然員工已成長到41人,但OhmyNews多數依賴全國各地的一般讀者,報導當地發生的任何事情,以及對國家政治的個人反思。每天只有大約20%的新聞是由全職記者撰寫,至目前為止,電腦統計顯示,他們有超過1萬名署名的公民記者。

 

他們根據文章內容評估文章的客觀性和正確性。編輯會檢驗新聞的真實性,根據文章排名,來給予作者一些錢。這個排名使用林業管理的術語,從當柴燒的樹種(kinding)到稀有品種(rare species)。

 

吳連鎬說:「我的目標是告別20世紀南韓新聞,所有的公民都是記者」。吳連鎬是一個既堅定又熱情的人,他的手機永遠響不停,且他堅持他的名字和報紙名字沒有任何關連(OhmyNews的Oh,也是吳連鎬Oh Yeon Ho的Oh)。

 

吳連鎬表示:「專業的新聞文化已經腐蝕我們的新聞,而我一直想讓他復活。既然我沒有錢,我就決定用網路,網路讓游擊戰策略得以實行。

 

去年暑假兩名韓國女學生遭美軍卡車撞死的一連串新聞和事件,也顯現OhmyNews對南韓政治文化的影響力。OhmyNews廣泛報導這個事件,迫使主流媒體也注意這個事件,否則保守的傳統傾向忽略這件事情。最後(US釋放殺南韓女學生的美國大兵),事情演變為反美示威運動,像滾雪求一樣越來越大,最後成為國家的運動,有些人認為這也促使盧武鉉參選總統。

 

在當時三個候選人當中,盧武鉉是個相對不知名的人物。OhmyNews也是他當選的成功因素之一。當選之後他首先接受OhmyNews的專訪。對吳連鎬來說,美軍事件是他最大的獨家之一。在1994年,他還是個沒沒無名的自由記者時,他報導NoGunRi事件(美軍在韓戰期間屠殺南韓難民)。但是他報導之後,南韓媒體幾乎沒有任何回應,不過,五年後,AP記者持續調查這件事,最後抱回普立茲獎。

 

他說:「當美國媒體撿走這個新聞,南韓媒體對這事件的報導就好像這是新事件一樣,這讓我真的理解我們媒體報導很不平衡。南韓媒體是80%的保守,20%的自由,這需要平衡,我的目標是各50%。」

 

當他報導這件事之後,他到美國一家保守的基督教大學Regent University念碩士,大學校長是福音傳播的牧師 Pet Robertson,吳連鎬看起來似乎不可能選這家大學,但他說他是故意的。

 

他說:「Pet Robertson和我的理念與性情迥然不同,但我們的策略非常相似。他們極端的右翼,想要廢除他們眼中的所有自由媒體,我想要推翻右翼媒體,而我從那裡學到很多。」

 

雖然OhmyNews的薪水不及南韓頂尖報紙的薪水來得高,但是記者有高度的道德情操(morale)。曾協助報導美軍事件的OhmyNews記者Son Byung Kwan說:「這裡的薪水比我以前少30%,但我覺得很棒,我的公司也很有名,我因此也可以很有名,最棒的是,我的文章有影響力。」

 

 

 

A New Brand of Journalism is Taking Root in South Korea

San Jose Mercury News, Dan Gillmor, May 18, 2003

 

Lee Bong Ryul白天是一名半導體公司的工程師,其餘時間,他協助明日OhmyNews新聞的形成。Lee是一位主動的OhmyNews公民記者。OhmyNews成立僅四年,吸引廣大讀者,對南韓新聞和政治環境有影響力。OhmyNews正在轉變20世紀的新聞模式,傳統新聞是媒體告訴讀者什麼是新聞,讀者只能選擇買或不買;但OhmyNews是更由下而上、互動且民主的。

 

OhmyNews的影響力持續擴展開來。他幫助持改革立場的盧武鉉當選總統,盧武鉉在當選後OhmyNews首先接受專訪,冷落其他三家統治平面媒體多年的傳統大報社,就連沒空看報的計程車司機也聽過OhmyNews,網站每天吸引上百萬訪客,廣告商同時贊助OhmyNews網站(韓文版)和印刷週刊,根據創辦人和執行長吳連鎬的說法,網站這幾個月已經開始賺錢。

 

38歲的吳連鎬曾擔任一家改革派雜誌社的記者,OhmyNews大約有50名正式員工,超過2萬6千名登入的公民記者,超過1萬5千位署名的公民記者。其主要概念是每位公民都可成為記者,他說,我們改變了記者的概念。傳統上,要成為專業記者必須要獲得記者證,記者證是一個證明,這在南韓社會有些崇高地位。而吳連鎬說,新的方式是,「有新聞的人和想要告訴別人資訊的人就是記者」。

 

OhmyNews主編Jeong Woon Hyeon說,公民記者報導主流媒體沒有報導的新聞。每天大約收到200則新聞,編輯篩選其中約70%。當文章標題月放在首頁下方,代表這則新聞較不引起主編的興趣或覺得不重要。文章放得越上層,代表越有新聞價值,也代表這位文章作者得到的酬賞越多。

 

這不是全新的概念,新聞組織也會以特約記者提供稿件。不同的是,任何人都可以登入,要出版文章也不難。網路給予新聞無限的空間,OhmyNews歡迎任何人的供稿。公民記者報導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藝術和科學,這些主題都可以在報紙上找到,但他們傾向聚焦在更個人導向的議題,例如教育、工作條件和環境。約85%的線上新聞是公民記者寫的;約90%的週刊印刷版是正職記者寫的。

 

OhmyNews報導美國大兵撞死南韓女學生事件,也迫使主流媒體跟進報導,最後演變為反美運動,這樣國家主義的熱情也幫助盧武鉉當選總統。吳連鎬和Jeong都不認為OhmyNews和新政府有連結關係,儘管他們和新政權在政治上有許多共通之處。

 

吳連鎬從一個地下雜誌作家轉變成為有權力的媒體領導者,這個轉變意味著一些事。一個是他不喜歡的政府替他奠定了國家高速資訊網路的電信基礎,創造出OhmyNews形成的條件。在這個網路國家,超過三分之二的家庭家裡有網路,多數都是高速網路,網路永遠是生活的一部份。

 

以下是他實現OhmyNews的過程。1997到1999年,他到美國Regent大學念碩士,校長Pet Robertson是位極端右翼政治人物。他的一位記者朋友告訴他,為了要瞭解美國,你必須要理解右翼保守份子如何運作。其中有一部份是和自由派的主流媒體對立。Robertson的方法是創辦一個媒體,Regent大學提供媒體課程,我從其中學習技術,但是我的取徑是截然不同的。在其中一個課程中,學生的回家作業就是創造一個新媒體,這個想像的公司就是OhmyNews的起源。

 

OhmyNews的野心不只侷限在文字上,他也提供影音網路廣播服務,計畫拓展成為多媒體,未來,公民記者可提供影音報導,共享多面向的資訊。吳連鎬和他的同事瞭解網路媒體的互動本質拓展了OhmyNews,也吸引公民記者。每一則故事都連結到評論的網頁,讀者都可以評論文章,且可對評論進行投票。

 

OhmyNews在加入之前,Lee在幾個電子布告欄上發表政治方面的文章,得到很少回應。OhmyNews改變了平衡,這些出版反映出他對政治和社會的觀點,OhmyNews也很樂意出版他寫的東西。他做這些不是為了錢,上OhMyNews首頁的新聞一則最高價是20美金,他一個月大約獲得50到100美元,不是很少但也不算多。Lee沒有野心成為專業作家,他說他不夠格,但是他相信他可以在寫作和回應之間取得平衡。

 

業餘者和專家很快就會自然融合在一起,像OhmyNews的出版形式將到處出現,因為他們結合過去最好和現在最新的新聞形式。OhmyNews在未來是個實驗,至今為止,它看來大有所為。

 

 

 

 

⊙出處:OhmyNews (2004). 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

 

http://file.ohmynews.com/publication_file/117/dbook/default1.html

Comments (0)

You don'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.